访青岛中森生物质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智渊

联横整合资源   合纵创新未来

——访青岛中森生物质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智渊

image.png 

青岛中森生物质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生物质直燃和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开发应用产业化的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以“企业碳链优化管理中国首席运营商”为定位,发展清洁能源、复绿生态环境,致力于国内外前沿生物质开发利用技术产业化,整合资本、技术和市场资源,围绕生物质上下游产业创新发展,倍增产业链价值。青岛中森生物质能有限公司获得多项荣誉,先后被评为“2010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企业”“2011年度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2012中国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100强”“中国生物质产业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中国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百强企业”“2013山东省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新技术十佳典范企业”“青岛市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青岛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十大最具竞争力企业”2016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企业组)三等奖。

image.png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了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向环保、可再生能源方向投入研发力量,生物质能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成为地球上可再生能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石油资源相对贫瘠,而生物质资源量丰富,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有助于降低我国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因此,发展生物质能源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近年来,在政府和企业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生物质能源技术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部分产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但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技术持续进步、积极抢占世界制高点,仍有大量的产业科技创新工作需要不断完善。青岛中森生物质能有限公司是由总经理冯智渊联合中科院生物质能中心首席研究院袁振宏、以及中科院青岛过程所、中国林科院、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共同组成的研发团队,通过不断创新改革,增强自身素质,成为业内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企业。

image.png 

独到眼光——发展生物质能

冯智渊,现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委会委员、青岛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理事,深耕生物质能领域多年,以吃苦耐劳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此领域获得一系列成果,为我国生物质能的研发和产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社会也赋予了他众多荣誉:2010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2010中国经济优秀人物、2013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2013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功勋企业家等

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EMBA的冯智渊,2007年在中科院开始从事生物质能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2008创立青岛中森生物质能有限公司致力于生物质能替代煤炭石油、天燃气传统能源

目前,冯智渊的工作重心主要是生物质热解气化产业化,将生物质热解气化形成生物质燃气、生物质原液、生物质炭三种产品,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目前国内生物质的利用层次低,大部分只是利用其热能,没有实现联产,生物质热解气化后,形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形态产品,等量的生物质产生的价值就会倍增”,冯智渊如是说。

image.png 

生物质气化多联产应用前景广阔:其中生物质炭碳肥的主要原料,是民用吸附剂工业吸附剂和电容碳的主要原料;生物质原液是未来实现水肥一体化节水工程的主要原料;生物质燃气是传统能源的最佳替代可再生能源

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以其独到的技术和战略方向赢得了许多客户的青睐。谈及自己的第一个客户,冯智渊仍记忆犹新。第一个客户是青岛海尔下属的一个包装厂,当时中森已有好的技术解决方案,但没有落地的地方,海尔包装厂原来使用煤基燃料,成本高,排放高,常常引起周边居民投诉,中森进驻后,采用生物质能替代,既给包装厂每年节约了五六十万的成本,又让用户省心省力,包装厂的管理层开明严谨,外包热源生产服务给中森公司去做,服务过程中不断提出的一些服务要求培养提升了中森的专业服务能力。短短几年内,中森按照这种模式给用能客户提供设备、人员、燃料,按照产热量收费,迅速发展了起来,年利用生物质最多达到十万吨。

image.png 

跨界发展——整合战略发展之路

对于我国生物质能目前发展的现状,冯智渊说,生物质能产业化技术按能源形态分为三类:固体、液体和气体,首先生物质固体燃料的生物质直燃技术应用以国企和上市公司为主,但因发展时间短,技术主要从欧美引进过来,十年内超越欧美几乎不可能,经过近二十年的革新发展,仍有许多地方水土不服,盈利能力堪忧,冯智渊认为此条技术路径在中国已步履艰难,生存空间越来越窄。更愁心的现状是,国家对这类技术的政策倾斜补贴已是力不从心,甚至有收手的打算,这对已批复还没有落地的生物质直燃热电项目,踌躇不前进退维谷是一种残忍的现实;其次是生物质液体燃料,国家投入重金,技术研发工作者拼杀多年,突破不少,产业化盈利不大!除了部分生产陈化粮酒精设备的项目有盈利外,直接生产生物质液体燃料盈利的企业不多!

在生物质产业化方向上,中森在生物质直燃方向上小试牛刀后,一头扎进生物质热解气化领域,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发展,对生物质热解气化产业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image.png 

冯智渊说,实现生物质热解气化产业化,比生物质直燃难的多!难在我国科研体制与产业化不适应:大部分的技术研究是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他们的评价体制专利、论文、专家评价等没有产业化要求急需技术的企业多数没有能力支撑庞大的技术研发,特别是基础研究和行业共性研究。中森公司成立之初,就意识到创新为本,不仅靠自有研发力量创新,更要横向整合已有研发资源,先后中科院、林科院、浙江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成果转化、技术二次开发、专题合作研究等等

和技术单位的合作常常困难重重,中国科研风格多是封闭的、自我的、保密的、少分享的,因生物质热解气化产业化横跨生物质能、生物化学、热力化学、材料学、农业肥等多学科,要把多方面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不断任务分解,不断研发论证、协调、组合、中试最终才能形成中森技术和专利,才能再进一步产业化。

image.png 

每个产业想要做强做大,要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生物质产业属于新能源,属于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发展生物质能源不仅能够解决农林废弃物的利用也通过传统能源的替代更好解决环保问题,上游产业更是引领生物质能源作物种植、土壤治理、退耕还林、土地流转、荒山绿化等等,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冯智渊说,中国生物质能的发展正在进入2.0时代,将来的生物质能产业已经不适应一经营热电能源,而是既生产热电又生产各种新材料比如植物纤维、高比表面积吸附材料、炭肥、液体肥,实现生物质的梯级利用,吃干榨尽中森从事的生物质热解气化产业化横跨新材料、新能源、炭肥液体肥领域,催生出一个以生物质为源头的混业态产业体系,对中森公司运营来说难度非常大要求非常高,但也会和竞争对手之间拓深双方之间的鸿沟,突出自己的特色,很多竞争公司和竞争资本可能在某一个领域做的很擅长,但是面对混业发展时往往踟蹰不前,不敢跨越。

image.png 

冯智渊说,中森创新混业发展模式,既是挑战又是机会,部分有远见的资本已经开始和中森洽谈合作。一旦技术、资本、运营平台建设磨合好,传统单业态的能源公司、材料公司和肥料公司与混业公司抗衡将无胜算,混业模式释放出来的附加值将远远高于单业态模式。中森将来会成为热电行业新材料生产的翘楚,会成为新材料行业热电生产的领头雁,会成为液体肥和碳肥有影响力的原料供应商,针对生物质的开发应用来说,混业是一种趋势,生存力更旺盛。未来资本将越来越多地投资混业态项目,和中森的目标重合度会越来越高。

2016年全国炭吸附材料产量45万吨,今年需求量预计达到60万吨,产能没有大的增长,反而在2017年有所减少,产能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传统的炭吸附材料生产工艺单一提取生物碳再活化,没有实现联产,因为生物质燃气和生物质原液的收集利用不充分造成污染,很多生产企业被政府列入小散污企业被关停。2018年炭吸附材料供需缺口预计达到10万吨,行业已处于新旧工艺转换时期,未来五年传统炭吸附材料的生产工艺将全部被迭代。中森的技术推广应用,将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低自动化低效益,至少可以降低一半成本,竞争力倍增。中森的目标是未来十年携手资本,将炭吸附材料产业做大做强,达到国内总量的五分之一。

步履维艰——创新赢得发展

每一条创业之路总是崎岖不平的,一个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背后是创业者及其团队无尽的付出与坚持得来的,想要在市场中屹立不倒,除了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更需要有一种能够支撑企业生存的企业文化。冯智渊说,中森是典型的中小企业,能够得以安身立命的唯一资本就是传承和创新。

传承是根植于内心的一种信仰,是创新的土壤。冯智渊说,追溯生物质开发历史,应该始于公元前2717年黄帝出生后,黄帝于黄河西岸开始探索种植五谷、发明车船乐器文字,是华夏文明也是冯氏文明鼻祖;黄帝玄孙后稷,善种树麻谷物,教民农耕,发现了稷和麦,誉为农神;后稷十三世姬昌周文王曾孙姬康公元前1006年受授封地毕原冯邑,赐姓冯,改名冯文孙,为冯氏鼻祖,冯文孙后裔在黄河流域不断深化研究五谷种植和酿造技术

公元1376年,战略要地殷商古都彰德府因多年战乱人烟稀少,居于山西洪洞县冯文孙后裔因地势易守难攻而人丁兴旺,祖上冯鹤随政府东迁移民队伍,落脚于彰德府洹河北岸的一棵梧桐树下始建冯村,冯鹤后裔踩着地下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手抄家乡各种版本的周易八卦,耳闻土著鬼谷子的各种兵法故事,躬耕不迭500多年,繁衍生息,厚积薄发,直到1939.6.26冯好俊出生,20岁的冯好俊于1959.9月历尽艰辛录入新疆财经大学,第一个走出冯村接受大学教育,短暂的一生中,北上东三省和内蒙,南下广东广西,西去新疆四川,东到上海山东,足迹遍布华夏南北,为家乡引进嫁接新疆梨200亩,践行市场经济流通,在了无生机的中国计划经济运行体制中,保留了一抹绿洲和生机的希望,先生思想开放,精通甲骨文,擅长书法,熟读周易,博古通今。上世纪80年代,好俊先生在自己的家乡承包土地300亩建设农场,开风气之先河,许多设想和规划在这几年国家制定的三农政策中得到反映,农场种植过程历尽艰辛,甚至遇到部分官员贪脏枉法,遇到部分村民目光短浅哄抢土地,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频率破产的情况下,好俊先生仍不悔投资家乡改变小散土地分包现状的选择,身体力行改变家乡面貌的勇气和魄力给他的儿子冯智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89.9月冯智渊录入南昌航空大学、后来录入中山大学走进牛津大学学习,成为冯村第一个走进西方学习的研究生,在掌握扎实的工科技术和管理科学后,创立生物质能公司,立志在生物质的开发利用上有所突破,造福社稷,福泽后人。

冯智渊说,国纲正世道畅,木根深枝叶茂,人念祖子孙昌,对公司来说,文化正行道远,擅传承长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是极其恶劣的,因为它各方面的资源配置是缺血的,经济的血脉主流流向国企、上市企业,中森处在民营企业边缘,要生存必须不断创新,不断研发前沿技术。目前中国也在鼓励创新,往创新强国的方向走,但是走的过程会遇到诸多问题,对企业家是非常严酷的考验,这就需要有强大的内心,不走弯路,不走回头路。冯智渊说,2008年中森创立的时候,就定位不能“赚快钱”,现在太多人热衷赚快钱到了疯狂的地步,曾经给中森配套生产燃料的合作伙伴说,他辛苦一年不如他刚毕业的妹妹网上卖面膜一个月赚的多,他说这些面膜他妹妹从来不用,也不给自己家人用,据说全是自制仿货,年纪轻轻的妹妹开一百多万的车,眼里谁也看不上像个外星人,分配不公导致社会出现两种怪现象:一种是撸起袖子做事收获不多的人活着似乎丢掉了一些尊严,一种是投机取巧不用怎么做事收获颇多的人活着似乎找回了一些尊严。

冯智渊说,从事生物质能行业苦、累、脏,但是中森一步步走过来了。根据市场的形势,中森在2016年开始升级转型,将直燃供热逐渐转向生物质热解气化,一吨生物质从原来的产值1000元上升到25003000元。

创业路上除了自身的坚持和奋斗,更应该感谢许多老师的帮助及团队的合作。尤其应该感谢中科院生物质能中心首席科学家袁振宏研究员,他长期从事生物质能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身负诸多职位和荣誉,为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引领中森进入生物质能行业,给予了诸多建议和指导,2009年冯智渊加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后,和许多优秀专家学者成为朋友和合作伙伴,包括中科院广州所、中科院青岛过程所、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山东理工、山东科技大学等等诸多专家,受益匪浅。

涅槃重生——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公司业务调整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性发展,但远远没有成功冯智渊说,很多事情是做过了才可以说说,似乎风轻云淡,但真正运作过程中,每天都是如履薄冰,没有周末没有假期,还没有欣赏花开突然叶已落黄,还没有年少轻狂突然鬓已染霜。

谈及诚信,冯智渊说,诚信是企业最基本的底线,是企业生存的血脉,有了它,企业的生存力才会旺盛,没有它,可能会得到一些短暂的利益,但是会从根本上伤害到你。诚信是体现在各方面的,企业要想长久发展,打稳根基,必须坚持诚信。

谈及未来规划,冯智渊说,生物质热解气化产业化就像一把钥匙会引领你打开一扇门,门里有各种桂冠等着你摘下来,有垫脚才能够得着的,有需要搭梯子上去取的,有需要很多人搭罗汉一起上去取的!

冯智渊说,前行路碍重重,唯有初心不改,低头躬耕,努力知行合一,日新自强,才能越来越接近下一个目标的成功。我们也希望冯智渊能够带领中森愈挫愈勇,不断前行,在创新的道路上一路引吭高歌,为我国生物质能行业树立典范,为我国的青山绿水而不懈前行!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